血常规

来源:百度百科 发布时间:2021-04-27 09:35 浏览:1245
基础释义

血常规是最一般,最基本的血液检验。血液由液体和有形细胞两大部分组成,血常规检验的是血液的细胞部分。血液有三种不同功能的细胞--红细胞(俗称红血球),白细胞(俗称白血球)、血小板。通过观察数量变化及形态分布,判断疾病。是医生诊断病情的常用辅助检查手段之一。

检查须知

1、检查前注意:(1)血常规检查前应空腹。检查前一天晚上,就应该避免吃油腻的食物,8点之后更是应该禁食。体检当天早上,除了白开水,包括果汁、牛奶在内的饮料一律不能喝。(2)如果想要使检查结果更理想,最好从检查前三天开始就基本吃素。2、体检中注意:体检当天,最好穿袖子宽松的衣服,方便静脉抽血时捋袖子,衣服要干净,以防针孔感染。3、体检后注意:(1)采血后应伸直前臂,用另一只手按紧止血棉球至少5分钟。不要屈肘止血,也不要捻动棉球以免皮下淤血。(2)如果针眼周围青紫,24小时后可做热敷。(3)为避免感染,24小时内不要让针孔沾水。

包含项目
  • 白细胞计数

    白细胞计数是指计数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的白细胞数目。旧称白血球,是机体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白细胞(WBC),旧称白血球。血液中的一类细胞。白细胞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前三种因其胞质内含有嗜色颗粒,故称为粒细胞。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血细胞中体积比较大、数量比较少。具有细胞核。其主要作用是吞噬细菌、防御疾病。

  • 中性粒细胞百分数

    中性粒细胞的细胞膜能释放出一种不饱和脂肪酸--花生四烯酸,在酶的作用下,由它再进一步生成一组旁分泌激素物质,如血栓素和前列腺素等,这类物质对调节血管口径和通透性有明显的作用,还能引起炎症反应和疼痛,并影响血液凝固。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是在瑞氏(Wright)染色血涂片中,胞质呈无色或极浅的淡红色,有许多弥散分布的细小的(0.2~0.4微米)浅红或浅紫色的特有颗粒。细胞核呈杆状或2~5分叶状,叶与叶间有细丝相连。中性粒细胞具趋化作用、吞噬作用和杀菌作用。中性粒细胞来源于骨髓,具有分叶形或杆状的核,胞浆内含有大量既不嗜碱也不嗜酸的中性细颗粒。这些颗粒多是溶酶体,内含髓过氧化酶、溶菌酶、碱性磷酸酶和酸性水解酶等丰富的酶类,与细胞的吞噬和消化功能有关。

  • 淋巴细胞百分数

    淋巴细胞百分比率为临床化验血液常规检测,白细胞系统在外周循环血中主要有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等。淋巴细胞也称淋巴球,是白细胞的一种。由淋巴器官产生,机体免疫应答功能的重要细胞成分。包括T细胞、B细胞和NK细胞等亚类,分别介导机体的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和对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杀伤作用等免疫学功能。

  • 单核细胞比例

    单核细胞比例是指单核细胞在白细胞中的百分比,除了它,还有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构成了重要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单核细胞来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并在骨髓中发育。当它们从骨髓进入血液时仍然是尚未成熟的细 胞。与其他血细胞比较,单核细胞内含有更多的非特异性脂酶,并且具有更强的吞噬作用。单核细胞在血液中停留2-3天后迁移到周围组织中,细胞体积继续增大,直径可达50-80μm,细胞内所含的溶酶体颗粒和线粒体的数目也增多,成为成熟的细胞。固定在组织中的单核细胞称为组织巨噬细胞,它们经常大量存在于淋巴结、肺泡壁、骨髓、肝和脾等器官。激活了的单核细胞和组织巨噬细胞能生成并释放多种细胞毒、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参与机体防卫机制,还产生一些能促进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生长的因子。在炎症周围单核细胞能进行细胞分裂,并包围异物。

  • 嗜酸细胞比例

    嗜酸细胞比例是指嗜酸细胞在白细胞中的百分比,除了它,还有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嗜酸细胞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嗜酸细胞在瑞氏染色血涂片中,胞质呈浅红色,由于其中充满颗粒,常不易见到细胞质。颗粒呈鲜红色,直径0.5~1.5微米。核为杆形或分叶形。电镜下,胞质内有较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少量线粒体,多量糖原颗粒。颗粒分两型,内含组胺酶、芳基硫酸脂酶、磷脂酶、酸性磷酸酶、氰化物和不敏感的过氧化物酶等。嗜酸粒细胞趋化作用,吞噬作用和杀菌作用。

  • 嗜碱细胞比例

    嗜碱细胞比例是指嗜碱细胞在白细胞中的百分比,除了它,还有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嗜酸细胞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嗜碱粒细胞性白血病为一种少见类型的急性白血病。1906年首例报道。它占全部白血病病例的1.6%,占急性白血病的4 .5%,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临床表现同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常有严重贫血、发热、出血等,但无明显的肝、脾、淋巴结肿大,病程较短,预后不良,存活期一年左右,多死于颅内出血。

  • 中性粒细胞计数

    中性粒细胞计数是指计数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的中性粒细胞数目。中性粒细胞是人体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机体的非特异性抗感染过程有关,该类细胞具有强大的吞噬杀菌功能,其作用过程历经趋化运动,识别并结合吞噬物质,进而摄入胞内,最终杀伤并降解病原体。

  • 淋巴细胞计数

    淋巴细胞计数是指计数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的淋巴细胞数目。淋巴细胞也称淋巴球,是白细胞的一种。由淋巴器官产生,机体免疫应答功能的重要细胞成分。包括T细胞、B细胞和NK细胞等亚类,分别介导机体的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和对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杀伤作用等免疫学功能。

  • 单核细胞计数

    单核细胞计数是指计数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的单核细胞数目。单核细胞来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并在骨髓中发育。当它们从骨髓进入血液时仍然是尚未成熟的细 胞。与其他血细胞比较,单核细胞内含有更多的非特异性脂酶,并且具有更强的吞噬作用。单核细胞在血液中停留2-3天后迁移到周围组织中,细胞体积继续增大,直径可达50-80μm,细胞内所含的溶酶体颗粒和线粒体的数目也增多,成为成熟的细胞。固定在组织中的单核细胞称为组织巨噬细胞,它们经常大量存在于淋巴结、肺泡壁、骨髓、肝和脾等器官。激活了的单核细胞和组织巨噬细胞能生成并释放多种细胞毒、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参与机体防卫机制,还产生一些能促进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生长的因子。在炎症周围单核细胞能进行细胞分裂,并包围异物。

  • 嗜酸细胞计数

    嗜酸细胞计数是指计数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的嗜酸细胞数目。嗜酸细胞在瑞氏染色血涂片中,胞质呈浅红色,由于其中充满颗粒,常不易见到细胞质。颗粒呈鲜红色,直径0.5~1.5微米。核为杆形或分叶形。电镜下,胞质内有较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少量线粒体,多量糖原颗粒。颗粒分两型,内含组胺酶、芳基硫酸脂酶、磷脂酶、酸性磷酸酶、氰化物和不敏感的过氧化物酶等。嗜酸粒细胞趋化作用,吞噬作用和杀菌作用。

  • 嗜碱细胞计数

    嗜碱细胞计数是指计数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的嗜碱细胞数目。嗜碱粒细胞性白血病为一种少见类型的急性白血病。1906年首例报道。它占全部白血病病例的1.6%,占急性白血病的4 .5%,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临床表现同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常有严重贫血、发热、出血等,但无明显的肝、脾、淋巴结肿大,病程较短,预后不良,存活期一年左右,多死于颅内出血。

  • 红细胞计数

    红细胞计数(RBC),是指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的红细胞数目,对于提示累及红细胞系统的疾病有重要意义。红细胞也称红血球,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一种血细胞,同时也是脊椎动物体内通过血液运送氧气的最主要的媒介,同时还具有免疫功能。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是无核的,这意味着它们失去了DNA。红细胞也没有线粒体,它们通过葡萄糖合成能量。运输氧气,也运输一部分二氧化碳。运输二氧化碳时呈暗紫色,运输氧气时呈鲜红色。红细胞会生成于骨髓之内,开始在白细胞内生长。红细胞老化后,易导致血管堵塞,所以会自动返回骨髓深处,由白细胞负责销毁;或是在经过肝脏时,被枯否细胞分解成为胆汁。

  • 血红蛋白

    血红蛋白是高等生物体内负责运载氧的一种蛋白质(缩写为HB或HGB),是使血液呈红色的蛋白。血红蛋白由四条链组成,两条α链和两条β链,每一条链有一个包含一个铁原子的环状血红素。氧气结合在铁原子上,被血液运输。血红蛋白的特性是:在氧含量高的地方,容易与氧结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又容易与氧分离。血红蛋白的这一特性,使红细胞具有运输氧的功能。

  • 红细胞压积

    红细胞压积(PCV)是旧称,现在称红细胞比容(Hct),是指一定量的抗凝全血经离心沉淀后,测得下沉的红细胞占全血的容积比,是一种间接反映红细胞数量大小及体积的简单方法。结合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含量,可计算红细胞平均值,有助于贫血的形态学分类。红细胞压积有助于了解红细胞的增多与减少,当各种原因所致的红细胞绝对值增高时,红细胞压积也会有相应的增加。

  • 平均红细胞体积

    红细胞也称红血球,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一种血细胞,同时也是脊椎动物体内通过血液运送氧气的最主要的媒介,同时还具有免疫功能。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是无核的,这意味着它们失去了DNA。红细胞也没有线粒体,它们通过葡萄糖合成能量。运输氧气,也运输一部分二氧化碳。运输二氧化碳时呈暗紫色,运输氧气时呈鲜红色。红细胞会生成于骨髓之内,开始在白细胞内生长。红细胞老化后,易导致血管堵塞,所以会自动返回骨髓深处,由白细胞负责销毁;或是在经过肝脏时,被枯否细胞分解成为胆汁。

  •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指每个红细胞内所含血红蛋白的平均量,以皮克(pg)为单位,MCH=Hb含量/红细胞百万数,临床上用于对贫血进行形态学分类。在同一抗凝血标本中同时计数红细胞数量,测定血红蛋白量,血细胞比容。通过三个数和,可进一步间接计算出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血红蛋白是高等生物体内负责运载氧的一种蛋白质,是使血液呈红色的蛋白。血红蛋白由四条链组成,两条α链和两条β链,每一条链有一个包含一个铁原子的环状血红素。氧气结合在铁原子上,被血液运输。血红蛋白的特性是:在氧含量高的地方,容易与氧结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又容易与氧分离。血红蛋白的这一特性,使红细胞具有运输氧的功能。

  •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英文名称:MCHC。化验介绍: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3种平均值,是根据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和红细胞比积结果计算出来的,对贫血的鉴别有一定的价值。

  • 红细胞分布宽度

    红细胞分布宽度RDW是反映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用红细胞体积大小的变异系数来表示,比血涂片上红细胞形态大小不均的观察更客观、准确。

  • 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系数

    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系数是反映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用红细胞体积大小的变异系数来表示,比血涂片上红细胞形态大小不均的观察更客观、准确。

  • 血小板计数

    血小板计数是指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的血小板数目。血小板是血液中最小的细胞,可保护毛细血管的完整性。血小板简称:PLT,是哺乳动物血液中的有形成分之一,是从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胞质裂解脱落下来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块胞质。体积小,无细胞核,呈双面微凸的圆盘状,(100~300)×10^9个/L,直径为2-3微米。血小板在长期内被看作是血液中的无功能的细胞碎片。血小板具有特定的形态结构和生化组成,在正常血液中有较恒定的数量(如人的血小板数为每立方毫米10~30万),在止血、伤口愈合、炎症反应、血栓形成及器官移植排斥等生理和病理过程中有重要作用。血小板只存在于哺乳动物血液中。没有细胞核结构,即没有染色体。

  • 血小板压积

    血小板压积是指的是单位体积的血液中所含的血小板所占体积的百分比,正常值一般是0.11-0.28%,偏低时常见于一些血小板减少的疾病,例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纤维化以及化疗后的骨髓抑制期等。血小板是血液中最小的细胞,可保护毛细血管的完整性,是哺乳动物血液中的有形成分之一,是从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胞质裂解脱落下来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块胞质。体积小,无细胞核,呈双面微凸的圆盘状,(100~300)×10^9个/L,直径为2-3微米。血小板在长期内被看作是血液中的无功能的细胞碎片。血小板具有特定的形态结构和生化组成,在正常血液中有较恒定的数量(如人的血小板数为每立方毫米10~30万),在止血、伤口愈合、炎症反应、血栓形成及器官移植排斥等生理和病理过程中有重要作用。血小板只存在于哺乳动物血液中。没有细胞核结构,即没有染色体。

  • 血小板分布宽度

    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表示血液中血小板大小的离散度,常以单个血小板体积变异系数CV%来表示。适用于血小板大小异常的患者。

  • 大血小板比率

    血小板是由骨髓中成熟巨核的胞浆脱落而来,形态多样,大小不一致,易于粘附、聚集和破坏,在形成白色血小板栓,释放血小板因子,促进血凝和血块收缩等方面,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是研究止血和凝血障碍的重要指标之一,大血小板比值是大型血小板占所有血小板的比例。 大血小板的比值增高,说明血小板的成熟度降低。可以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巨核系细胞白血病(M7型)等疾病。

检查过程

采血操作方法 1、步骤一:取合适试管,加适量稀释液。取微量吸管和乳胶吸头相连,检查连接处是否漏气,或取一次性微量吸管备用。 2、步骤二:轻轻按摩左手中指或无名指指端内侧,使局部组织自然充血。 3、步骤三:用75%乙醇棉签擦拭采血部位,待干。 4、步骤四:用左手拇指和食指固定采血部位使皮肤和皮下组织绷紧,右手持一次性消毒采血针自指端腹内侧刺入,深度2~3mm,立即出针。 5、步骤五:待血液自然流出后,用无菌干棉球擦去第一滴血。 6、步骤六:用一次性微量吸管吸血,然后用无菌干棉球压住伤口止血。

不适宜人群

无。